bifa必发打造“一都一城一村” 擦亮“这襄有礼”名片
更新时间:2023-12-31 16:36:05
bifa必发这片土地,追溯往昔,历史悠久;圆梦之路,商机无限;翻转未来,“一都一城一村”的文化旅游产业格局正在形成,蕴藏在这块土地上的“文化富矿”迎来前所未有的“开采”机遇。
日前,“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”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襄汾,山西晚报记者团对话襄汾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李之炜。
山西晚报:襄汾县今年文化旅游领域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?在这些重点文化工作中最想展现些什么?
李之炜:襄汾县锚定“两个转型、文旅先行”目标要求,抢抓机遇、坚定信心,今年文化旅游领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打造“一都一城一村”文化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示范区,推动全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具体来讲:“一都”,就是依托陶寺遗址,打造帝尧都城,重现“最初中国”;“一城”,就是依托汾城古建筑群,打造千年古镇,再现太平名邑;“一村”,就是依托丁村遗址和丁村民宅,打造文化丁村,构建人类进化长廊。
李之炜:襄汾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,历史悠久、文化厚重,区位优势明显,自然资源丰富,域内有丁村遗址和民宅、陶寺遗址、汾城古镇、龙澍峪等风景名胜,文旅资源禀赋得天独厚。近年来,襄汾县坚持以文塑旅,以旅彰文,深化文化旅游规划,谋划了文旅服务设施类、产业发展类等文旅项目,打造独具襄汾特色的文化旅游新体验。
实践中,我们对新文旅项目引流的特征认识更加深刻,最希望引流文旅项目:一是露营地加音乐节,以尧京酒庄现有的露营基地,适时举办高品位的音乐节,对于年轻群体和亲子用户群体相对具有吸引力;二是自然和研学教育,打造荷花小镇模式,推广汾城成人研学礼,以学生群体为主通过集体旅行方式走出校园,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、丰富知识,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,这不再是周末经济,早已经成为圈内大流量的需求;三是特色度假产品,轻奢风的度假民宿集群,是远离城市休养身心的最佳去处,把有年代感、设计感的民俗布置在自然环境里,是对游客极具吸引力的度假体验。
李之炜:襄汾县推荐的新名片是“尧都所在最初中国”——陶寺遗址。“一都一城一村”中,陶寺遗址是重中之重,我们以“中华文明标识”为创建目标,打造“尧都所在、最初中国”,通过建设“一区三园”,即陶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示范区、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、中华尧舜文化传承园、陶寺文化艺术创意园,让承载中华文化、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的陶寺遗址活起来,加快我县文化旅游更深、更广融合。
李之炜:襄汾陶寺遗址是我省唯一一个被列入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”实施全过程中的重要都邑性遗址。陶寺遗址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重要载体,担起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责任和使命,肩负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,无疑是襄汾文旅最亮的点。其具备三大优势,一是博物馆的公益性具有良好的公众形象,能够更容易进行宣传引导;二是开展深层次文化体验,依托陶寺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,对于我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炎黄子孙了解中华文明悠久历史,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,促进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;三是开展高品位藏品的文化展示,通过近年来我们与良渚、石峁、二里头博物馆的深入合作,使陶寺遗址博物馆不仅仅是“收藏各种文物,然后用柜子摆出来”,更是具备“藏品”所代表的高品位文化展示地,以及藏品所代表的多元文化的展示地。
李之炜: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山西正以打造文旅康养战略性支柱产业为目标,在抢抓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的过程中稳中求进。襄汾历史悠久、人文荟萃、风景秀丽、美不胜收,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,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,发展文旅康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。近年来,襄汾县委、县政府大力践行新发展理念,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,坚持以人文为根本、以生态为特色、以文化为灵魂、以旅游为资源,在探索发展文旅康养业上迈开了坚实步伐,取得了丰硕成果,2020年起我们创建了3个AAAA级旅游景区,开发了龙澍峪禅宗养心旅游、荷花小镇生态温泉康养旅游、尧京酒庄观光休闲旅游,推进了文化旅游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,成功打造了丁陶风情街省级文化旅游夜间消费集聚区、荷花小镇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区,襄汾文旅康养未来发展的空间将进一步打开。我们也会坚持以“尧都所在最初中国”旅游形象为纵览,高端策划和推广襄汾文化和旅游,让襄汾旅游品牌享誉三晋、走向全国、走向世界。
山西晚报:这些文化新名片在传承创新、品牌孵化、IP打造、产业建设方面有哪些突出成就?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?
李之炜:近年来,借着新时代的东风,襄汾文旅产业蓬勃发展,培育了一批文旅产业市场主体和文化产业发展基地,吸引不少外界目光。一是深入打造历史文化名村,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,推动文化发展和打造文化旅游活动品牌等方面合作共建,目前丁村是第六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,是山西省首批3A级乡村旅游示范区。伯玉村、京安村、黄崖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。二是非遗项目创新传承发展,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9项,传承人5名;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48项,传承人61名;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49项,传承人97名。三是扶持文化产业发展,保护利用特色文化资源,挖掘、扶持、培育绣球、砖雕、土布、青铜器、晋作家具等特色文旅产业,形成富有活力的小微文旅企业集群。四是塑造文化形象IP,依托文化资源与文旅产业发展基底,打造平阳麻笺、晋作家具、天塔狮舞等一批代表性的文化品牌,通过文化品牌IP形象打造,引领文化产业化发展,打响襄汾文旅品牌形象bifa必发。五是打造文旅品牌,发展全域旅游,编制《山西省襄汾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》,推出特色文旅线路,以“一核、两轴、一环、五区、多点”的全域旅游空间结构,串珠成链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。整合资源积极开发文创产品,打造“这襄有礼”文化旅游品牌。
我们目前还面临一定的困难:主要是内涵挖掘乏力bifa必发,传承创新不够,专业人才匮乏,智慧旅游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;资金不足,文旅品牌和产业发展相对薄弱。下一步,我们将持续贯彻落实中央、省委、市委关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,把涉及文化旅游发展的资源和要素都调动起来,把文化旅游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,推动我县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。
襄陵县,西汉初年(公元前206年)建县,以晋襄公陵墓命名,故名襄陵。新莽时改名为干昌县,东汉复名襄陵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年),襄陵县并入禽昌县。隋大业二年(606年),复名襄陵县。宋天圣元年(1023年),又移治于晋桥,即今襄陵镇。
汾城县,西汉置临汾县,北周改为太平县。唐贞观七年(633年),太平县移治敬德堡,即今汾城镇。千百年来,襄陵县和太平县沃野连属,经济富庶,人们安居乐业,素以“金襄陵、银太平”并称于世。